生科学院2014年暑假访各界校友报告
发布时间: 2014-08-28 浏览次数: 109

      访各界校友

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田保状带队的走访组,分别赴 园林专业93届校友、农业部办公厅文电处处长时以群;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96届校友、山东省农科院农产品所所长陈相燕;农学专业93届校友、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研究员孟庆华;生物工程专业96届等校友、山东三星集团副总经理孙喜;食品专业2003届校友、得益乳业技术研发部主管夏泽政;生物工程专业2009届校友、山东荣丰食用菌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副总监、食用菌生产经理王贵生;生物技术专业2013届校友、青岛市国家税务局科员高航;生物工程专业2013级校友、青岛市选调生、青岛莱西市夏各庄镇展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弥勇杰。走访组每到一处,都向校友们介绍学校和相关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文化强效名校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改进作风、干事创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可喜成就。走访组全面了解校友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感谢校友们对学校和相关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关心与支持,祝贺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和单位做出的突出贡献,嘱咐校友们工作顺利、幸福安康。走访组邀请校友们常“回家”走走、看看。校友们感谢母校的牵挂,纷纷表示将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母校发展,为将母校建设成为文化强校、特色名校做出新的更好更多贡献。

“四访”的收获与体会

本次“四访”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收获颇丰、体会良多。

贫困生及其家庭方面。由于城乡差异、素质教育差异、相对落后的习惯、心理失衡等因素导致贫困生产生心理自卑、自闭甚至是自弃,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改变。因此送温暖进入贫困生家庭,使辅导员深入贫困生家中,与家长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使家长更了解学生,使辅导员更了解贫困生,一方面有利于辅导员今后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家庭困难的同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家长进一步了解学院和学校,此次温暖送进贫困生家庭,开启了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新途径。这是学院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是学院与学生家长交流的一个平台,是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崭新思路。同时,此次家访活动也使学院老师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心理情况,进而对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全面成才奠定了基础。

用人单位方面。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动性;根据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定位,必须引导毕业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正确进行择业定位;用人单位大都抢前抓早,学校及毕业生要根据实际的时间分布安排就业工作;根据对往届学生工作状态的了解,扎实的基础知识、平和的心态和踏实的作风是本科毕业生的必备素质。通过此次走访部分用人单位,使我们对学校及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充分认识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用企业营销的理念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广泛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不仅有利于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多方面合作。

重点中学方面。积极联络重点中学,可以为学校生源提供有力保障和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拓宽学校在招生宣传途径的选择,能够使学校招生宣传的影响长期化、深入化;也能够增强重点中学在校生对于山东农业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招生就业、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和认同感,启发中学生对生物、农学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的兴趣与爱好,吸引各地中学更多的学生报考山东农业大学。

各界校友方面。广大校友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走访校友对于培养在校学生校友意识,激发爱校荣校的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校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广大校友广泛分布在各条战线、校友可以把各种信息不断地反馈给母校,为母校的建设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校友以资金、智力、技术回报母校,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本资源;校友的社会经历、成长之路、奋斗精神、工作业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精神和教育资源;校友资源还是一种思想资源,广大校友对建设母校的意见和建议表现出思想智慧,是一种思想资源。加强与各界校友的联络既是师生情、母校情、同窗情的延伸,更是学校发展、学生教育的宝贵财富。

走访加深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与校友们的感情,增进了友谊;对开门办学、对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访”工作的不足与建议

生科学院本次“四访”工作存在主要不足是:由于访问对象涉及面较广,所以相对来说受访对象人数偏少、加上时间较紧、经费不足等因素限制了“四访”工作更进一步深入广泛的开展。

建议学校推进辅导员“四访”工作的常态化,把“四访”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将暑假假开展家访作为重点,同时加强和支持学院在日常工作时间开展“访各界校友”、“访用人单位”、“访重点中学”,提高“四访”工作的灵活性与实效性,推动“四访”时间、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建议学校加大对学院“四访”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预算专项经费。